被执行人以治病为名申请解除失信惩戒措施配查网,实则赴港澳赌博,最终被以拒执罪追诉。7月25日配查网,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九个典型案例配查网,强调坚决惩治恶意失信行为。
在陈某与狄某某民间借贷纠纷案中,溧阳法院未发现狄某某有可供执行财产,因其违反财产报告制度而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随后,狄某某以身患膀胱癌需不定期前往北京等地治疗为由申请解除失信和限制消费措施。经审查并征得申请执行人同意后,法院解除了相关措施,并告诫其具备履行能力时应及时履行还款义务。
然而,狄某某病情稳定后并未报告并积极履行义务,反而利用措施被临时解除的机会多次前往香港、澳门等地消费、赌博。2024年2月29日,溧阳法院接到举报称狄某某近期频繁前往港澳消费、赌博,并将于3月1日晚上搭乘飞机至南京。法院立即出警并与机场公安联动执法,在狄某某走出机舱后依法控制。搜查发现其携带名牌烟酒及大量现金,微信账号收支金额超三百万元,证实了其近期在香港、澳门等地大额消费及赌博的事实。
狄某某承认规避执行的违法行为,筹措钱款并与申请执行人达成和解,当场履行完毕。鉴于其规避执行、拒不履行情节恶劣,溧阳法院将相关拒执线索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公安机关已就狄某某涉嫌拒执犯罪立案侦查。最高法指出,本案中执行法院在考虑到被执行人特殊情况解除失信惩戒等措施,但被执行人辜负信任,严重影响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实现。溧阳法院接到线索后迅速行动,依法移送追究刑事责任,严厉打击拒执行为。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245.7万人次,同比下降23.4%;282.1万人次通过信用修复回归市场,同比增长35.4%,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人数十年来首次下降。自2013年10月实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以来,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有1710万人次迫于信用惩戒和限制消费压力自觉主动履行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与申请执行人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当前,被执行人规避执行、逃避执行、抗拒执行等问题依然突出,人民法院仍需持续加大执行力度配查网,强化失信惩戒,保障胜诉当事人权益。实践中存在故意隐匿行踪、停业歇业、变更法定代表人等恶意失信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损害胜诉当事人权益。最高法表示将继续对此类严重失信行为加大打击力度。
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